活动会议
活动会议
【学术会议】老年心理分会2023青年论坛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3-12-21
来源:老年心理分会
浏览:341

数字时代的老年教育和社会性发展

老年心理分会2023青年论坛圆满结束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人口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老年人如何积极融入数字化时代是能否贯彻落实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问题。129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2023年学术会议青年论坛在京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专家、青年学者及其科研团队出席本次论坛并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就如何提升老年人智慧与幸福、促进有关积极老龄化等议题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

    本次会议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主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承办,北京汇心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并提供支持。本次学术会议青年论坛的主题为智慧与幸福:数字化时代的老年教育和社会性发展,聚焦数字化时代的老年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旨在提升老年人智慧与幸福。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年心理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成长,本学术年会分为青年学者主旨报告、研究生学术沙龙、优秀论文评选暨颁奖仪式三个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王大华开场致词。

WechatIMG4591.jpg

    主旨报告 1: 老年人数字技能视频学习的设计

    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教授主持,首先分享的青年学者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忠玲教授。皮教授及其团队针对如何让老人在视频学习中更有效率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皮忠玲教授表示,因为老人会认为年轻人在数字技能上更专业,数字技能视频教学最好是由年轻人担任;另外,教师最好保持中性的情绪状态,可显著降低老人在学习中所产生的认知负荷。皮忠玲教授鼓励老人们在同龄人的陪伴下共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动机和效果的提升。

 

    主旨报告 2:老化刻板印象对老年人在线视频学习的影响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尹述飞副教授分享的主题是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在线视频学习的影响基于行为和眼动的证据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主持。尹教授及团队的研究通过收集微博的一系列词条,发现公众对老人使用电子产品通常抱有消极的刻板印象。进一步的实验和眼动分析发现,不擅长用电子产品的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群体存在消极影响。有趣的是,在刻板印象的威胁下,拥有积极老化态度的老人反而会呈现更好的学习效果。经实验,团队推测刻板印象对老年群体的学习动机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主旨报告 3:老年人智能语音产品的接受与交互体验研究

    第三位青年学者的分享由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李西营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曹贤才博士及其科研团队从智能语音产品入手,研究老年群体使用智能语音产品时的特点与交互体验。研究发现,对产品的信任度、趣味性以及上手难度都会影响老年群体对智能语音产品的选择。此外,团队还对老年人使用智能语音产品时的交互体验进行真实模拟测量,探索适合老年群体的最佳初始唤醒和对话反应时间,研究语音回复层级(对话的次数)对老年人记忆的影响。

 

    研究生学术沙龙分享

    硕博研究生沙龙分享分别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皮忠玲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林同学就筛查老年抑郁困难的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用老人不同的日常活动特征去预测老人的抑郁可能性,这种非线性数据呈现和新技术的创新研究方式得到现场学者的高度赞扬。研究结果发现,机器学习可大幅提升老人抑郁水平预测率;此外,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对其心理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廖姝垚同学研究主题是不同年龄群体多种信息下的决策模式及其学习过程——面孔可信度和行为评价信息的规则学习,探索老人在社会交往的多种信息组合决策偏好,尤其关注面孔和行为信息。研究发现,老年群体决策的面孔依赖性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而逐渐改变,需要有更多地耐心去引导老人。

 

    北京师范大学的金梦菡同学针对老年人的直播购物意愿及其购买行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对老年群体而言,感性因素的影响更高,对主播的信任度及对商品感知有用性是影响老年群体直播购物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研究也聚焦老人和主播的交互体验,结果发现主播的情绪唤起度可以影响老年群体的购物意愿,并且会以一种感知信任的方式起到影响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星语同学就社交网络与独生子女父母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调用了全国范围调查2018年的Class数据库的数据,研究对比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之间的心理健康差异。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症状水平比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症状水平更低,但是对于高龄父母来说,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症状水平相对更高。从社会网络特点来看,朋友联结和家庭联结都能显著缓解独生子女父母和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抑郁症状;此外,家庭联结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心理健康有更积极的影响。这篇研究也引起很多独生子女的同学和老师的共鸣,表达对之后研究的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金凤同学就失独老人的污名化问题进行分享,研究尝试了解公众视角下的失独家庭,调查社会大众对失独父母的看法,研究发现公众对失独父母群体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社会文化偏见,其中男性、年轻人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会比女性、老人和少子女家庭更难同情老人的处境。

 

    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杨琰同学的研究主题是有图有真相? 网络谣言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判断 研究从图片可能带来的真实性效应入手,探讨老年人是否会受到非证明性图片的诱导,误判配有图片的错误信息。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年轻人,老年群体会更容易将假陈述误判是真,更容易受到非证明性图片的诱导,但可以通过元认知反思提示来降低或消除其消极影响。


    研究生沙龙分享结束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北京市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主任杨萍老师,王大华老师和李西营老师为获奖学生颁奖。杨萍老师呼吁有更多的年轻学者能在老年心理健康领域继续发展,期望未来能看到更多青年研究者的合作,共同为老人心理健康事业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