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为缅怀我国老年学、人口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邬沧萍教授对学科建设的杰出贡献,推动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2025年“邬沧萍老年学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得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的支持。
此次研讨会紧密围绕“‘十五五’时期老年学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纪念我国老年学的杰出奠基人邬沧萍教授,彰显他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的卓越成就,传承他深厚的学术思想、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与心系老年学的执着探索精神,为新时代老年学研究与老龄事业发展凝聚力量。
出席研讨会的领导有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王绍忠,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月萍,华龄出版社副社长周宏(主持工作),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秘书长王金龙,学术部(团体标准部)主任郑志刚,公益事业部(培训部)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秘书长高宏。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副秘书长孙鹃娟主持。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王绍忠深切缅怀了我国老年学奠基人邬沧萍先生,赞扬邬先生以学术报国的精神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老年学、人口学学科,推动形成中国特色老年学知识体系。王绍忠会长指出,当前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十五五”时期是老年学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学科发展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以学会为纽带,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二是坚持自主创新,构建立足中国实践的老年学理论体系;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传承学术薪火,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他呼吁学界以邬沧萍先生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于建伟理事长回顾了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自2023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动向。并表示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将持续弘扬邬沧萍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动老年学学科的创新与发展,聚焦深化邬沧萍学术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推动学科能力建设、加强课题研究的系统支持等重点方向。他呼吁更多单位和个人参与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的建设和学术活动,共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老龄化应对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月萍表达了对邬沧萍先生的崇高敬意,肯定其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的卓越贡献,强调传承邬先生“学术报国”的精神价值。她指出,本次论坛将进一步深化对邬沧萍先生学术思想的认识,激发中国老年学的创新发展活力,助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此次论坛作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会议,能够将邬沧萍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为“十五五”时期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政策储备和实践路径。
会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秘书长高宏受基金管委会委托,正式发布“邬沧萍-李雅书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资助计划聚焦中国人口老龄化实际,旨在推动学术传承、成果转化、人才赋能与平台搭建,形成中国特色的老龄化应对方案。该计划重点支持45周岁以下、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青年人才,包括从事老年学、人口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支持方向包括: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研究;本土化老年学概念、方法论与实证研究;中国老龄政策与实践创新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实践案例;跨学科视角下的老年学知识整合与创新等。
在论坛的研讨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从学科建设、老年价值、养老服务、跨学科研究、银发经济及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主旨发言,深入研讨“十五五”时期老年学创新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翟振武就老年学学科建设和老年问题研究进行分析。他在回顾老年学学科建设历史的基础上,强调学科建设涵盖硕士、博士点设立、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他认为核心在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目前,老年学学科建设存在应用研究强劲而基础研究、理论研究薄弱的结构性问题。为此,他建议“十五五”期间应着力把握和统一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推动建设重点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转移,在科研基金分配中显著提高基础研究项目及资金的比重,以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系统开展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在长期坚持中不断夯实学科根基,推动老年学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围绕老年社会参与和老年价值展开论述。他指出,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必须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彰显其独特价值。自2024年以来,我国老龄政策已由老有所养转向老有所为,老年社会参与成为积极老龄观的核心内涵。他强调,老年仍是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阶段。积极的社会参与不仅有助于老年人功能的延续和发展,还能增强自我价值感、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时为我国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展望未来,推动老年社会参与应从转变观念、建构制度、搭建平台、培育组织四个方面着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陆杰华重点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总体走向、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他深入剖析了政策文件所提出的养老服务改革的五个关键转向:从碎片化到体系化,从政府兜底到社会多元供给,从局部探索到整体布局,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从财政支持到多要素赋能。当前养老服务仍在顶层制度设计、供需平衡、资源要素保障、服务监管等方面存在短板。对此,他呼吁推动养老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提升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就老年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强调老龄研究涉及经济、医学、社会等多领域,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整合。他认为“银发经济”并非一个孤立概念,而是社会结构整体“银发化”的体现,应以全局视角理解老龄社会的经济与结构变化。此外,他还强调,在AI与大数据时代,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应对老龄研究中多因素复杂关联的问题,未来需要依托算法和算力探索宏观、中观、微观之间的桥梁机制,以推动老年学理论创新与学科自主发展。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重点阐释了发展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他指出,人口老龄化虽然对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但催生的银发经济有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颇具确定性和发展潜力的新赛道。随着银发群体规模扩大,我国已形成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关键在于推动其从人口规模支撑向消费实力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需求侧要满足老龄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新需求,在供给侧要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升级,培育新业态,健全要素保障。同时,要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良性互动,促进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和品牌化,打造高精尖产品与高品质服务,让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回顾了邬沧萍先生倡导“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教育路径”的思想,强调要在长寿社会背景下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办法。同时,他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开展的“以时间银行推进老龄社会治理”的研究案例。他认为“时间银行”理念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旨在打造“有爱的社会”,通过整合社会时间资源,实现人人既是需求者也是供给者,构建无所不在的社会安全网络。最后,他通过诗词表达对邬先生的怀念,指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虽难却可为,呼吁各界专家共同推进、共同努力。
邬沧萍先生是中国老年学和人口学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为我国老龄研究与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创造性地提出“未富先老”“健康老龄化”“存在决定健康长寿”等重要理论观点,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思想基石。本次研讨会从多个视角探讨了邬沧萍先生关于学科发展的思想及其主要学术观点,并紧密围绕“十五五”时期我国老年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大议题展开研讨,展现了邬沧萍先生学术理念与时代课题的充分融合。邬先生“治学报国、老有所为”的精神将始终激励学界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推动我国老年学的持续进步与创新发展不懈努力。